汕头市律师协会温馨提示今天是:2023年3月25日 星期六
文化建设
会员登陆

业务研讨

业务研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建设 > 业务研讨

“醉驾入刑”问题探析

发布日期:2012-05-22  点击率:3884

 汕头大学 沈忆勇

       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规定,修改后的《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增加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该规定实施前,各地纷纷做了充分准备,严打醉酒驾车行为,大有抢闸之势,媒体也加入其间,纷纷报道本地醉驾第一案,公安机关对所有达到醉驾标准的一概立即刑事拘留,并迅速移交进入司法程序,此举引来一片喝彩声。但也有人认为,醉驾入刑不应一刀切,应区别情形对待。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执法人员要不折不扣按照法律规定的工作程序办事,执行法律必须严格、严肃、严明,而并非一切从重。醉驾入刑规定是正确的,但在具体操作中应严格按照法律原则及适用标准,不应一刀切,醉驾一概入刑不符合立法精神。一个法律规定的适用既要合法,也应有其合理性。


    一、对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讲话的看法


   根据《刑法》修正案(),许多人认为只要醉驾,不问情节,不问后果,都构成犯罪。然而,510,国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的一席话却引起了极大争论。据新华社消息,张军在重庆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称,《刑法》修正案()甫一实施,各法院应慎重稳妥具体追究醉驾者责任,不应仅从文意理解只要达到醉驾标准,就一律构成刑事犯罪。

   我认为,醉驾者驾车在什么时间、地点、环境下以及超过醉驾酒精浓度的标准都要考虑,这些均属于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深夜、是闹市还是偏僻的地方,闹市的话很容易造成危害的结果。假如晚间在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显然不一样,仅凭酒精含量的标准是不够的,还要考虑这些情节。张军副院长的讲话,是在一个敏感的时期,在一个特殊的场合,不大合适地讲了一些正确的话。因为,其讲话内容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其特殊身份,引起人们过多的猜测,这一论断,到底是其个人的理解还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意见,或者是在传递某种信息。我觉得,从法理学的角度看,这是对检察官审查是否达到起诉条件以及法官在量刑时的善意提醒,是对《刑法》总则第13条的正确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张军的一席话被许多人认为是给醉驾入刑留口子,在审案实践中确实可能存在醉驾情节显著轻微的情况,不宜定罪。《刑法》第13条的规定属于总则,而新增的危险驾驶罪属于分则,所有分则的适用都必须受总则制约。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危险驾驶罪的司法解释尚未出台,所以目前对个别情节显著轻微的醉驾行为是否入刑是对司法人员的办案业务水平及胆识的考验。

    这种所谓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到底是构成犯罪还是不构成犯罪呢?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如果一个行为不符合犯罪构成而根本就不构成犯罪。现行刑法第十三条是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而我国的犯罪概念在立法上既定性又定量。这在理论上被认为体现了我国法不责众的传统治国理念,是中国特色和立法优点之所在。大家知道,在我国现行刑法典中,存在大量的象非法侵入住宅罪之类的罪名,其罪状中并没有情节严重数额较大后果严重等之类的通常被认为能体现定量因素的表述,但无论学界还是司法解释均认为,即使实施了上述行为,如果未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也不会认为该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换言之,我国犯罪构成要件中的客观行为,仅指达到了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因此,所谓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并不是我们党和国家对行为人宽大为怀的体现,而是这种行为根本就不符合犯罪构成,不构成犯罪。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法律此项规定,应作如下认识,即这种行为本身业已触犯刑法,具备犯罪构成要件,但因其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而不认为是犯罪。根据刑法的规定,任何行为只有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危害性须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才构成犯罪。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刑法则不规定为犯罪,不应追究刑事责任。

     二、醉驾入刑的社会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醉驾入刑的规定对于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应支持这一规定的诞生。实践证明,公安部交管局日前公布,自51号《刑法修正案()》实施以来,截至515,各地交管部门共查处醉酒驾驶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35%,因醉驾导致的事故死亡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37.8%

其次,醉驾入刑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我们国家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中,有许多处罚的情形直接与犯罪行为联系起来。看似相对处罚较轻的醉驾入刑(拘役1-6个月,并处罚金),但是一旦行为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就将面临许多法律、法规的处罚、处理的程序启动,并且背负终身的是有犯罪前科。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四十九条 律师因故意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吊销其律师执业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六条  医师注册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所在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当在三十日内报告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公务员法》及各地公务员考试的具体报考条件中均明确规定,受过刑事处罚者没有报考公务员资格,已经报考并通过面试等程序的,一旦因醉驾入刑,将被取消录用资格。醉驾入刑也会影响到劳资关系,有些用人单位本来想单方面解除劳动关系,但由于没有正当的理由,又考虑到解除成本太高,一直未采取行动,如果劳动者因醉驾被处以拘役,则用人单位则可名正言顺地单方面解除劳动关系,并且无需支付任何经济补偿,劳动者会独自承担醉驾引起的被开出的后果,更有甚者,如果签订了服务期协议的,劳动者还应就提前解除劳动关系的后果向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再如,《婚姻法》规定的感情确已破裂的一种情形是“一方被追究刑事责任,严重伤害夫妻感情的”,如果对于感情不和又尚未达到离婚条件者,没过错的一方因醉驾入刑,有过错一方可能乘机提出离婚申请,有可能达到其目的,并且,被因醉驾获刑,可能被认定为有过错,那么可能在分配财产时会少分或部分财产,其代价是巨大的,这样的话,实际上婚姻生活中有过错在先的一方反而在醉驾入刑的新规定中获益,这应该不符合我们的立法精神。

三、醉驾既包括驾驶汽车,也包括驾驶摩托车的行为

目前还有相当部分摩托车驾驶员存在认识上的重大误区,以为只有醉驾汽车才会涉嫌犯罪。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所谓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机动车的类型包括大型客车、牵引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普通三轮摩托车、普通二轮摩托车、轻便摩托车。根据上述规定,摩托车显然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机动车,醉驾摩托车也触犯刑法,同样构成危险驾驶罪。此外,有些人认为酒量大,应该不会那么容易达到醉驾入刑标准,其实,入刑标准规定的每100ML酒精含量与被检测者本人的酒量没有关系,科学目前人人平等,所以,自认为好酒量的人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以免后悔终身。

 

四、应尽快出台司法解释

每个法律法规在司法机关的适用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由于社会对醉驾入刑的适用标准存在不同的理解,一些司法机关也处于观望状态,对案件的处理顾虑重重,所以,我认为,司法机关应该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适用新实施的法律规范以及案件的具体操作。同时,也希望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能够尽快出台司法解释,让基层司法实践能够有更明确的指导。

【返回】

版权所有:汕头市律师协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ICP备11029723号 粤公网安备:44050702001043号